close

炎炎夏日,正是昆蟲繁殖出沒的季節,
而每到此時更經常傳出有民眾遭遇「隱翅蟲」侵擾,甚至因此受傷的消息。
不過究竟「隱翅蟲」為何種蟲類?又存在什麼可怕之處呢?

 

 

隱翅蟲只比螞蟻大一點,而且長得很像螞蟻,隱翅蟲屬於動物門的隱翅蟲屬,
體型小僅0.5~1公分,是一種身體呈現橘黑相間色彩的昆蟲,
好棲息在樹叢、稻田裡,以台灣季節而言,4~10月是牠們的活動季節。
但因其具有趨光性,夏季或晚間時,時常會飛入住家內。

 

隱翅蟲不會主動攻擊人,通常只會在身體上爬行,喜歡停留在人的脖子跟手臂等處,
如果發現這兩處有蟲,建議最好用紙張撥開,不要用手拍打,避免打到隱翅蟲。

隱翅蟲在爬行時,也會從關節腔分泌出微量的隱翅蟲素。
有時會沾染到少量從隱翅蟲關節腔滲出的毒液,
牠們爬行過的皮膚會出現線條狀紅斑,為輕微症狀,
民眾只要盡快使用大量清水沖洗毒液並冰敷即可,並儘速就醫,
避免去沾染到其他部位皮膚,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。

 

 

 

隱翅蟲防治注意事項:
● 到戶外應穿著長袖衣物、塗抹驅蚊、防蚊產品。
● 若感覺身上有異物,請旁人幫忙查看,吹氣把牠撥弄走,千萬別拍打。
● 住家鄰近有樹林者,可將紗窗換成細網目,做好防蟲措施。
● 隱翅蟲具有趨光性,關燈睡覺或使用蚊帳隔離保護。
● 騎車時,建議安全帽選有面罩保護較安全。
● 不慎沾染毒液,以大量清水沖洗並冰敷。
● 若皮膚出現潰爛、膿包,應盡速就醫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emma 小資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