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疼痛是一種臨床症狀,許多疾病均可發生。

對於疼痛這種症狀的治療,現代醫學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病之外,

主要就是止痛治療,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。

而中醫對於疼痛的治療卻是非常個性化,非常有特色,非常多樣化的。

首先我們從中醫對產生疼痛的病因病機來瞭解。

 

中醫認為疼痛產生的主要病因病機是: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

什麼原因可以導致不通和不榮呢?

寒凝氣滯、濕熱阻絡、痰濁阻絡、毒火結聚、瘀血阻滯等等因素可導致氣機失調,

絡脈不通發生疼痛,這是不通則痛。

而不榮則痛則是由於臟器虛衰,氣血虧虛,不能濡養經脈所致的疼痛。

 

瞭解以上中醫對疼痛的認識,所以中醫對疼痛的治療原則就是「通與榮」。

怎麼通?怎麼榮?

在這個治療過程中就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的特色及個性化的治療:

即「辨證論治」和「整體觀念」。

 

 

舉個頭痛的例子:頭痛是臨床常見症狀,中醫認為頭痛分為外感與內傷。

 

外感頭痛以風邪為主,多夾寒、濕、熱等,

上擾清空,壅滯經絡,絡脈不通則痛。

臨床多表現為掣痛、跳痛、灼痛、脹痛、重痛、痛無休止,

一般起病較急,疼痛較劇。

 

 

內傷頭痛與肝、脾、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,

以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為多見。

如起病緩慢,疼痛較輕,表現為隱痛、空痛、昏痛、痛勢悠悠,

遇勞加重,時作時止,多為虛證,

如因肝陽、痰濁、瘀血所致者屬實,表現為頭昏脹痛,

或昏蒙重痛,或刺痛鈍痛,痛點固定,常伴有肝陽、痰濁、瘀血的相應證候。

 

 

中醫還要弄清與頭痛相關的經絡臟腑,

因為某些經脈和奇經都巡行於頂。

由於受邪的臟腑經絡不同,頭痛的部位亦有不同,

如太陽頭痛,在頭後部,下連於項;

陽明頭痛,在前額部及眉棱骨等處;

少陽頭痛,在頭的兩側,並連及於耳;

巔頂頭痛則在巔頂部位,或連目系。

 

中醫就是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,

臨床表現,頭痛的性質,頭痛的特點,

頭痛的部位等等進行辨證論治,

屬於外感的以祛風為主,兼以散寒、清熱、除濕。

內傷頭痛虛證以滋陰養血,益腎填精為主

實證當平肝、化痰、行瘀;虛實夾雜者,酌情兼顧並治。

在具體用藥上往往還會根據頭痛的部位用上引經藥,

使藥到病所,增強療效。

  

從頭痛的中醫認識及治療不難看出,

中醫治療疼痛是非常有特點及特色的,

根據每位元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,

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是絕對的個性化,有針對性的治療,

所以臨床療效也是可圈可點的。

 

以此類推,

中醫對於其他疾病所致的疼痛也是如此,關鍵在於辨證論治。

中醫對於疼痛的治療不僅僅是止痛,

而是從整體出發,有的放矢,

從根本上進行治療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 

 

 

(文/李志博士)

arrow
arrow

    emma 小資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